压力与潜力并存的养老机构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末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.49亿,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仅746.3万张,以此计算,若仅3%的高龄人口能够获得与之匹配的配套养老机构服务,产业规模扩展仍有极大空间。
与此同时,养老机构盈利难是现在民营企业的主要困境。企业作为养老市场的主体之一,能否盈利非常考验企业运营能力。民办养老企业在行业中拥有很大优势,一方面资金较有保障,有资本引进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,并可快速转化为产品。但另一方面民办营养机构没有政府补贴,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。
养老机构的盈利困境表现在数量增长上更为直观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2年至2015年,中国养老机构数量从4.43万个急速下降至2.8万个,2016年开始才再度回暖,但每年的机构增长数量仅数百个。
养老机构普遍亏损,究其根本在于养老产业当前重资产、高投入、回报周期长的特点。作为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才有回报的产业,养老机构一开始投入大且空置率高,需要后期养老床位使用率提升带来回报。在资本圈涌入,养老产业迎来万亿级规模的同时,如何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成了众多养老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养老产业虽然是潜力巨大的“朝阳产业”,但存在模式不清晰、回报周期长的困境。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,一方面能够促进养老产业市场化运转、良性竞争,另一方面又容易陷入对政府补贴过度依赖。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、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、社会观念的转变,行业发展的各种要素逐渐成熟,养老产业的发展势必走向竞争更激烈、服务更多元化的市场环境。
目前国内市场在为老年人开发产品上,缺乏优质供给已是产业常态。除了养老服务产业,老年金融、老年用品、老年教育,这些不同的模式都还在初级探索之中,尤其是关乎日常生活的老年用品有更大的市场基本盘。可以说,养老行业的真正活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。
作为社会层面的大民生,经济层面的大产业,养老产业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和水平,更是未来国民经济的大方向。回首过去二十年,当新兴市场的大蛋糕到来时,瓜分者的往往是深刻解决产品供给的企业。因此,完善养老产业服务模式,针对老年群体进行细分行业产品布局,将是养老产业破局乃至引领未来国民经济的关键所在。